您的位置: 首页 >社区教育>社区文化>详细内容

社区文化

【冬训在身边】海安市墩头镇千步村:学习非遗道情,奏出爱乡之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21 14:42:01 浏览次数: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地方传统非遗表演方式如何顶住其他流行元素冲击,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此墩头镇千步村的党员志愿者们邀请非遗传承人给本村的返乡大学生们进行非遗水乡道情的传授。

海安水乡道情始于明末清初,因其操里下河水乡方言,故称之为“水乡道情”,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水乡道情的形成,首先要追溯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他创作了《道情十首》流传甚广;其次是祖籍海安墩头的落第举人陈少堂,他在落魄时以创作演唱道情为生,从而奠定了水乡道情的根基。水乡道情因有文人墨客的参与,曲牌绝大多数是文人的声乐曲牌与水乡地域民歌小调腔系融通,使得水乡道情的曲牌、行腔、过板十分讲究。其唱词是文人们创作或者根据民间传说改编,都是评说事理、劝人上进的内容,因此,水乡道情词清曲婉,修养有素。

5d15c038a0874c67931140655db24e63.jpg

为了让返乡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信仰,充分认识水乡墩头的这一传统表演方式,道情表演老师崔世和从渔鼓的击打,到与简板的配合、到断句、渔鼓简板与唱词的配合一一细细讲解,并带领大学生青年们体验演唱。

大二的吉安荣、张雯雯等同学都是第一次参加家乡的这种非遗传承的学习,他们表示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大家更加重视咱们的传统文化。

通过此次活动,返乡的大学生们进一步增加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增强了作为一个墩头人的文化自信,他们都以家乡有水乡道情这样既接地气又有鉴赏价值的艺术形式感到骄傲,在这次活动中大学生们纷纷表示成长了许多、获得了许多,让他们更加热爱家乡。


终审:yx 82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